“爱洒求学路,情育栋梁才”,这是黑河三中贫困生家长的共同心声。
该校8年资助贫困生1100人次,捐款额达21万元。
古人曰,寒门出孝子,富家少伟男。寒门学子大都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黑河三中各年级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40%来自贫困家庭。
他们没有名牌服装,没有精美的大餐,没有优裕的生活环境。然而,他们拥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初三学生王少婷,其父遭遇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看到母亲终日劳作,日渐憔悴,她暗下决心,发奋苦学,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母亲。
从初一起,每每学至深夜,合衣而卧,冻醒后再学。她小屋的灯光彻夜通明。
除夕之夜,她在灯下苦读,寒暑假,她仍手不释卷。
初二学生王静放学先小睡一会,醒后学至凌晨1~2点钟,早晨4~5点又爬起。有时困倦难当,他就用冷水浇头。到户外吹风。他毕竟只有13岁,天天熬夜,日日苦学,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贫穷,使他们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窘境,使他们倍加珍惜时间。
“我要考医学院,给妈妈看病”,“我长大去贫困山区支教”,“我要办福利院……”
这些贫困生大都心地善良,知恩图报。苦难使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待学有所成后,就会回报家人、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初二学生刘静,出生几个月,母亲就弃之而去。父亲抑郁成疾,借酒浇愁,最终身体垮了。全家靠爷爷烧锅炉维持生活。老人患了白内障,加之双眼倒睫,红肿流泪。医生说,如不手术会导致双眼失明,因家贫她随时都可能辍学。但她希望,第一笔捐款给爷爷治眼疾。
许多贫困生的家庭遭遇天灾人祸。
2003年的一场大火,使孙雪薇一家陷入困境。父亲卖房还债,离家出走。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最困难时,娘俩一连三个月吃馒头,没钱买菜,没钱买米。
有位贫困生长到14岁没买过一件新衣,有的家住偏远,无论冬夏,跑步上学。
有对双胞胎姐妹学习成绩优异,为替母亲分忧解愁,她们想方设法省钱,午餐每人每顿一元减到5角,可姐姐仍感到太“奢侈”,常常饿着肚子,将省下的钱交给妈妈。提及这对懂事的女儿,她们的妈妈泣不成声。
苦难,使他们富有爱心。有的贫困生宁愿不吃午饭,省下1元钱,捐给患病的同学。王少婷获省“中华魂”读书状元,她将奖品一部小录音机捐给了班级。
苦难,使她们坚强,苦难,使她们奋进。
许多贫困生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担任班干部,进入学生会和团委。
一张张奖状,一本本奖励证书。记录着一个个自强不息的足迹。
1100人次、21万元,这是黑河三中捐资助学的两组数字。
1998年建校,三中就成立了助学金委员会。每学期的第一个月为扶贫助学月。
校长带头,老师踊跃,社会各界支持。市领导、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工商局、教育局、驻军某部、民营企业家纷纷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年来,有50余名辍学生又重返校园。
2004年,该校成立了助学基金会,每学期有70名贫困生得到捐助。400元,虽不算多,但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关爱,使他们备感温暖。只有发奋苦读,才能报答学校,报答教师,报答所有的好心人。
目前,接受资助的165名学生中,学习成绩排在全班前10名的就达125人。
四年级的关慧母亲残疾,家贫如洗,正是学校的捐助使她看到了希望,她不但学习好,爱好广泛,还被选为学生会主席。近二年,受到资助的69名贫困生,有49人升入一中。
吴少刚的父母靠收废品供之上学,学校资助他4年。初三时,他情绪一度波动,迷恋网吧,有天晚上,老师放下吃奶的孩子,一连找了十几个网吧,直到夜深。吴少刚被深深感动,他奋起直追。今年中考总分644分,居全市第6名。
金乐的母亲下岗,父亲打零工,校领导不仅资助她,还多次与之谈心,辅导功课,今年中考,金乐成绩排名全市第十。有天,上体育课,一向善跑的黄克丽落在队伍的后面,老师一问才知,她没钱吃午饭。从此,老师每天中午打二份饭,全校师生为之捐款。不久,她患病做了二次手术,师生再次献爱心。市教育局全体干部及私营企业家焦再禄相继捐款,最终黄克丽击败病魔重返校园。
黄家感动之余,给学校送来一面绣有“爱洒求学路,情育栋梁才”的锦旗。
这个世界需要爱,愿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变成美好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