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我国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2到3个县(市)先行试点。我市最先参加这项试点的是农业人口较多的北安市,试点时间是2005年。2006年五大连池市进行试点。如今试点工作已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试点市农民加入医疗合作的积极性高不高?受益人数多不多?日前记者到有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实行这项制度后,农民最大的实惠就是看病也像城里人一样,可按百分比报销了。具体说,今年一个农民每年缴纳10元钱后,国家就相应拿出20元,省拿出9元,市里拿出3元,县(市)里拿出3元,国家省、市县所拿的钱都存到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专储账户里,作为大病的统筹金,全部用于住院治疗。农民拿出的这10元钱是永远属于自己的,因为这10元钱,全部用于门诊治疗。如果这一年你没到指定的医院就医,那么,这10元钱你可以转到明年再用,如果你在定点医院门诊就医一年只花了10元钱,你就不用再掏腰包了,如果真要不幸得了大病,像脑血栓、冠心病什么的,合作医疗机构就会用统筹资金为你报销所花医药费的30%到50%。五大连池市一位农村妇女今年因子宫肌瘤手术花了4200多元,报销医药费1800多元。
我市各级政府尽管财政都非常紧张,但对农民参合都积极支持,并对上级有关部门做出承诺,保证统筹资金按时到位。去今两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试点县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住院补偿标准。北安市参加试点的第一年,有54261位农民参合,当年有一位农民参合,国家拿出10元,省拿出4元,市县两级各拿出3元,所以共统筹资金149万多元。全年住院补偿人次358人,补偿费用近30万元。第二年由于参合的人数增加了近1万人,国家和省的配套资金又都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所以住院补偿人次和补偿费用也随之翻了番,截至目前,已补偿979人次,补偿费用达到65.7万元。北安市设定的住院费报销起点线为:乡镇200元;市县级医院400元;地(市)级医院800元。报销比例为35%到55%不等,花医药费越多,报销比例越大,医院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大。年个人累计最高支付封顶线为1万元。五大连池市参合农民人数较多,为71780人,截至目前,住院补偿人次754人,补偿费用59.56万元,其补偿标准高于北安市。据有关部门测算,这两个试点市每年农民住院人次大约占参合农民总数的2%到2.5%,住院补偿费用占住院补偿基金的比例为52%到66%,按省里要求,住院补偿费用支出应占补偿金总额的70%,30%留作积累。但这两个市在试点初期过于谨慎,怕住院补偿基金透支,因此把住院补偿标准定得较高。可以看出,目前这两个市合作医疗基金沉淀较多。明年这两个市的住院补偿标准将有所降低。
按说,国家有这么好的惠农政策,农民一定踊跃参加合作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北安市2005年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的比例即参合率,按常住人口计算刚达到48.6%,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20%。经过一年的运行后,一些农民有所受益,参合率明显提高,今年参合率达到70.23%,五大连池市2006年试点,参合率为75.85%,两个市的参合率均未达到省里要求的80%的标准。农村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由民政部门给出钱参合,多数未参合的农民,并非因为拿不出这10元钱。若从农民主观因素看,一些农民确实存在自我保健意识差,目光短浅等问题。有的青壮年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得什么大病,不愿参合,有的嫌参合手续繁杂,还需到指定医院诊所看病,不参合。有的怕政策有变,10元钱打“水漂”。从客观因素看,有些地方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参合就医、转诊、报销等程序还不十分清楚,也有偏远农村药品品种单一,药价相对偏高,农民不愿意就近就医的问题。据介绍,明年我市农村将全面推行合作医疗,国家投入还将增加:每一位农民加入合作医疗,国家投入40元,省投入17元,县市级投入3元。这对全市农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福音。但要求农民参合率要达到90%。如何把好事做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到每位农民,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还需多做宣传鼓动工作,让所有农民都理解国家是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意图,积极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