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称“挟”、“筋”、“箸”。先人从树枝拨动烤食过程中得到启发,树枝渐渐演变为筷箸。据历史记载,殷商末期的君主纣已使用象牙筷;汉魏六朝时有了各种规格的漆筷;南北朝时帝王常以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百官;唐代的达官显宦在乐宴嘉宾时,常配以典雅的牙筷或玉筷,皇室宴饮则用金筷;至宋代,玉筷、铜筷等已相当精湛。
现在的筷子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按尺寸分,有六寸半、七寸、八寸和九寸4种;依花色论,有人物、山水、龙凤、花鸟等之别;倘按原料区别,有竹筷、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玻璃筷、塑料筷等多类。在竹制筷子中,有白竹和天竹之分。在木制筷子中,又有黑白木、乌木、冬青木、红木、黄杨木、楠木、紫檀木、鸡翅木之分。从形状上分,筷子有圆、棱、粗、细、扁、先细后粗、—劈两根等形状。制作工艺上有涂漆、涂金、雕刻、烫花等。
我国各地名筷不少,著名的如广西桂林的烙画筷,烙以风景名胜,栩栩如生;福建的漆筷,或贴金绘彩,或红黑相配,落落大方;广东的乌木筷,色泽漆黑,经久耐用。此外,北京的象牙筷、杭州的天竺筷、武汉黄鹤楼的贴花筷、河南南阳的楠木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成都望江楼的烙花筷等,皆为筷中之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