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黑河历史文化资源 正文
一个俄罗斯女人的中国情结
http://heihe.dbw.cn   2006-10-27 14:02:26

  她们因无私而伟大

  她们因平凡而常常被遗忘

  我以与她们血肉相连的情感恳求

  所有祭奠英雄的碑文

  都应该铭刻给予他们生命和力量的

  那些女性的名字

  既使历史忽略了

  英雄也会记住

  ----本文作者

  白花簇拥,哀乐低回。嫩江县殡仪馆一位白皮肤高鼻梁的老人躺在鲜花丛中。她系着碎花纱巾,穿着方格裙子,黑色的长筒皮靴泛着亮光。这身装束与丈夫杨显章第一次见面时的打扮一样。她嘴角抿着,几分羞涩,几分甜蜜,分别40年了,终于可以与日思夜想的人见面了。岁月的铅华洗尽了满头乌发,却洗不尽对丈夫对中国深深的爱。

  老人的20多位嫡亲后裔在窗前站成两排。这是她的血脉,留在中国的混血家族。

  母亲,母亲,您听到我的声音了吗?你的小旭在主持这个万箭穿心的仪式,这对我是多么的残酷……

  一位四十多岁的汉子哽噎着说不下去了。

  妈妈,我的亲妈妈,好妈妈,你不是说年夜饭吃你包的饺子和烤面包吗?还有三天就过年了,你怎么撒手人寰,弃我而去呢!

  老人的儿女们哭了,干儿子干女儿们哭了,五大班子及社会各届的知名人士哭了,铁路工人、城郊农民哭了,蹬三轮、掌鞋、卖馒头的也哭了,全场一片哭泣声。窗外,下着白花,是在悼念把70个春秋留给中国的伟大母亲吗?疏疏密密的鞭炮是在送行这位为中国的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国际主义战士吗?

  赤塔河边的晚上

  1935年5月1日傍晚,余晖映衬着俄罗斯赤塔市金碧辉煌,列宁学校的礼堂里人声鼎沸,乐曲悠扬。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等不同国家的年轻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载歌载舞着。

  这座学校普通的欧式建筑与毗邻的楼房外表上没多大区别,青砖灰瓦、古树参天,但它却拥有伟大的内容。这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培育革命者的摇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一些来自亚洲、欧洲等国家的有志青年到这里学习、培训。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是共产主义信念坚定、马列主义水平较高的人,回国后成为各级共产党组织的骨干力量。毕业于列宁学校,就等于拿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合格证。因此,列宁学校不但受到前苏联青年的仰慕,也是世界上追求真理、有志于共产主义的青年人向往的地方。青年们以自己的方式抒发对未来、对人生的美好憧憬,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讲演会等。附近赤塔铁路中学的学生们常常被邀请过来,参加各种联欢和团体沙龙。天生丽质、生性活泼的雷奇果娃·玛丽娅·瓦西里耶夫娜也和她的同学们一同走进了列宁学校的礼堂。被周围人称为“快乐的百灵”的雷奇果娃不知道,她这一步不仅是走进舞会的礼堂,而是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生涯。她也不知道,从此她生命的乐章奏出的将不再是轻松欢快的圆舞曲,而是悲怆的永叹调。与杨显章的邂逅,使她走上了一条与当时的苏联青年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玛丽亚,那个青年始终在注视你。谁?

  坐在角落的那个。柳芭用手一指。

  你为什么不跳舞,我可以请你跳舞吗?

  雷奇果娃热情地走向那位东方青年。

  对不起,我不会。小伙子拘谨起来。

  你不开心?想家了?你家在哪里?雷奇果娃坐到他的对面。

  我家在中国。

  中国?文明古国,很美,是吗?

  是很美。可现在到处是列强军阀,到处是战争,人民苦难深重。小伙子一脸忧伤。

  雷奇果娃被年轻人忧国忧民的神情感染着,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杨显章。

  杨,我们出去散散步吧。

  赤塔河边,这对年轻人一见如故,娓娓而谈。他们谈政治、谈文学、谈理想、谈人生,谈各自的国家和家庭,共同的志趣让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相连。脉脉的河水流淌着这幅中西合璧的浪漫画面。

  交谈中雷奇果娃了解到杨显章出生于山东巨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少怀大志,常以岳飞、文天祥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18岁时不满家庭的包办婚姻,与几位同乡青年愤然出走,远涉千里来到哈尔滨。在那里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成为一名进步青年。1927年被中共北方区委送往苏联学习,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加入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后又加入苏联共产党,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杨显章的不平凡经历和对革命的忠贞不渝,深深地打动了雷奇果娃,她不仅为眼前这位中国青年的出众仪表所吸引,更为他的崇高心灵所折服。

  杨显章也了解到雷奇果娃的身世和家庭。她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庭。兄妹12人,她是最小的一个。六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她是在全家人的呵护关怀下长大的。当铁路工人的父亲和大哥,1907年就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共前身),1917参加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亲身经历了攻打冬宫的战斗。十月革命胜利后,父亲被派往赤塔负责恢复和建设铁路。转战南北、战功赫赫的将军哥哥成为远东地区边防军司令。受父兄的影响,哥哥姐姐们也都是苏维埃时代的出色人物。有三个在大学读书的哥哥,二哥是苏联空军某部飞行大队长,四哥也任职空军,三哥是坦克旅旅长,五哥是大型钢厂的总工程师,六哥继承父业任伊尔库斯克铁路局党委书记,大姐是远近文明的外科医生,二姐是大学的教师。雷奇果娃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崇拜英雄,敬仰革命。

  杨显章迷恋上了雷奇果娃和她令人崇敬的家,他们深深相爱了。从此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娇小漂亮的俄罗斯姑娘走进列宁学校,也常常看到一位高大英俊的中国青年徘徊在铁路中学的门前,他们出双入对畅谈理想和人生,常常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

  1935年夏天,他们结为伉俪。从此,一个由革命理想和政治信仰牵线的异国婚姻谱写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故事。

  血雨腥风的日子

  “太君,请吃面包,”

  戴着花头巾挎着篮子抱着孩子的俄罗斯少妇一上船,便把一个热乎乎香喷喷的面包笑着递到日本人面前。

  “你们是东洋鬼子,我是西洋鬼子,我自己烤的,米西米西。”

  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笑了,“面包的不吃,米西大米。”

  少妇优雅地把面包放进篮子里,用毛巾轻轻盖好,慢慢走进船舱。

  这个面包经过重重封锁线,终于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手中,面包里的情报赢得了抗联的又一次胜利。

  杨显章列宁学校毕业后先后任赤塔金厂的政治指导员、伊尔库斯克、哈巴罗夫斯克东方工人俱乐部负责人,负责中国朝鲜、蒙古、越南等国工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工作,雷奇果娃形影相随,两人相濡以沫,在苏联渡过了两年甜蜜而紧张的岁月。

  1937年,杨显章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被派往中国从事地下抗日工作,雷奇果娃依然决然地放弃优裕、民主、富庶的家庭来到了苦难的中国。她借助自己的外籍身份协助丈夫收集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情报。雷奇果娃机敏过人、镇静自如,每一次都能瞒过狡猾的敌人,化险为夷,把重要情报送到党组织的秘密情报站。

  一次,雷奇果娃坐着马爬犁从饶河去佳木斯送情报,返回途中被土匪抓住,土匪盘问了3个多小时,雷奇果娃巧妙回答。最后土匪抢走她的金银首饰,把她绑在树桩上愤愤而去。雷奇果娃被一打柴的老乡救了,否则不让狼吃了也得冻死。回到家雷奇果娃幽默地说,那些土匪借她的首饰娶亲去了。

  在白色恐怖下,“与魔鬼打交道”的地下工作者险象环生、生死难料。一些中国人胆怯了,甚至做了逃兵。而年轻的外国人雷奇果娃却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智谋。

  在富锦,一位情报员被日本宪兵割下头颅挂在电线杆上。雷奇果娃自告奋勇要求参战,并提出巧妙方案,用铁桶和鞭炮吸引住敌人,她迅速爬上去,割断绳索,抱走了战友的头颅。日本人的恐吓计划落了空,当地群众奔走相告:抗联还在,没有被消灭。

  在别拉沟,接到情报的日本宪兵和伪军的大批人马只见到了空荡荡的房子。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两个伪军去雷奇果娃掩饰身份的食杂店说漏了嘴,她把孩子托付给邻居,连夜踏着没膝的积雪翻山越岭步行40里赶到别拉沟。

  在哈尔滨,

  在牡丹江,

  ……

  哪里有敌人哪里就有雷奇果娃的背影,哪里有抗联战士哪里就有雷奇果娃的足迹。

  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杨显章暴露了身份。地下党通知他转移到山东老家巨野县乡下。他自知前途未卜、生死难测就劝妻子回国,雷奇果娃坚持跟随丈夫去山东,结果在山海关遭到日本人的严格盘查,雷奇果娃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流落中国的孤儿,嫁给了这位生意人,现在要到山东探望老人。日本人半信半疑地放了行,杨显章吓出了一身冷汗。 与丈夫一同在生死线上奔波了6年的洋媳妇终于见到了公婆。家里人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婆婆是个老封建,对洋媳妇更是百般挑剔。拉磨时让驴歇着她拉磨;耕田时牛歇着她拉犁;田里的一米多高的15袋麦子不让车拉,让她一个人往家扛;2亩多垧麦茬子,让她一天刨完。丈夫在城里教书,她一面伺候公婆和三个孩子,一面干着繁重的家务。没有一丝怨言,起五更爬半夜地干着,村里人都羡慕老杨家娶了一个比牲畜还能干的洋媳妇,婆婆却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婆婆一看累不跑她便心生一计,晚上让她去地里看青。半夜时分,一个穿白长袍、戴白帽子的鬼出现了,它咝咝地叫着,挥舞着袖子,冲着她奔过来,雷奇果娃没有被吓跑,拿起铁锨拍得鬼嗷嗷叫着喊表嫂。 爱清洁的她实在忍受不了棚顶、墙脚多年的灰尘和蜘蛛网,变卖了金戒指让公公、婆婆走亲戚,一个人把房屋里外粉刷一新。婆婆的厉害是出了名的,骂她把家里的财神扫光了,整整骂了一天一夜。

  日本兵扫荡来了,挨门挨户地杀人放火,一家人躲进屋里诚慌诚恐着。雷奇果娃思忖着对策,她的目光落到留声机上时眼睛一亮。西洋乐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乐癫癫地抱走了这个稀罕玩意。婆婆并没有因为雷奇果娃救了杨氏家族而改变撵走她的初衷,她瞒着儿子要给他娶个小脚女人,走投无路的雷奇果娃领着孩子哭着离开婆家。在城里没有找到丈夫她只好求教堂的教士买了去济宁的火车票。在火车站,杨显章闻讯赶来,两人抱头痛哭。

  1943年,根据党组织要求,雷奇果娃随丈夫杨显章来到嫩江县,嫩江驻扎十余万日本关东军,而且有两个军火库,一个大型机场。杨显章扮成伙夫、马夫打进军火库和机场食堂,雷奇果娃通过当地白俄介绍到日本宪兵队队长家当女佣,她凭勤快、大方深得队长夫人的信任,获取了许多重要的情报。后来有个姓古的汉奸告密,说杨显章是苏联特务,日本宪兵对雷奇果娃刑讯逼供,大战刀架在脖子上,雷奇果娃满不再乎地用胳膊一挡说:“我虽然是个弱女子,不懂得什么,但只能站着死,不能坐着生。”胳膊顿时血流如注,留下了巴掌大的伤疤。

  1945年8月,苏军对日宣战。当苏军先头部队抵达嫩江城东时,杨显章率进步青年迎接苏军。他一面担任苏军驻嫩江卫戍司令部翻译,一面与抗联干部夏凤林筹建党的武装力量——人民自治军。由于嫩江县党组织建立时间不长,筹建经费十分短缺。雷奇果娃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全部金银首饰拿出来,交给丈夫。杨显章清楚,这些从娘家带来的金银饰品,对雷奇果娃这个年轻的西方女人来说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雷奇果娃安慰丈夫,你的祖国就是我的祖国,面包会有的。杨显章担任人民自治军九支队一大队队长,兼苏军联络官。雷奇果娃一边搜集、传送情报,一边负责妇救会和救护伤员工作。她更加老练、成熟、,危险也时时陪伴着她。子弹经常从耳边、头顶呼啸穿过。一次送情报雷奇果娃的帽子被子弹打飞了,她头都不回,一口气跑到苏军司令部。一大队要奔赴齐齐哈尔参加战斗,临行前将50多支步枪藏在了雷奇果娃家房子的二层棚里。夜里一个排的光复军突然闯进来,要她交出枪支。雷奇果娃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匪兵们乱翻一气一无所获。敌人一走雷奇果娃急忙扒炕,把枪支取出藏在炕洞里。刚清扫干净铺好炕席光复军卷土重来,直奔二层棚,什么也没发现只好骂骂咧咧地走了,雷奇果娃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你的日子里

  这位是我们的情报员雷奇果娃——

  这位是苏军坦克旅旅长——雷奇果娃?

  哥哥?

  这戏剧性的场面惊呆了嫩江苏军司令部里所有的人,三哥紧紧抱着小妹,惟恐一松手她又离去。雷奇果娃是父母的命根子,是哥哥姐姐们的珍爱,她离开家,离开祖国10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家里人都要找疯了。三哥看到小妹粗糙的双手,沧桑的面容,特别是简陋的住房,不如家里的马棚时,他坚决要带他回国。雷奇国娃坚持孩子们生在中国,应该在中国成长,苏军已经对日宣战了,日子也马上好过了,百废待兴的中国需要人建设。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三哥在回国途中牺牲,这次邂逅竟成了诀别。直到1994年,年近八旬高龄的雷奇果娃在孩子们的陪同下赴俄探亲,她终于回到了离别60年的家乡—赤塔市。列宁学校、赤塔中学的建筑依旧,苍松翠柏下的小路依然,她流连忘返着,仿佛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少女时代,仿佛看见当年的杨显章朝她健步走来,仿佛听到彼此年轻的心跳。她让孩子们拿来扫帚,她要扫一扫这里,这条路让她走向了杨显章,走向了中国,与那里的人们结下了一生的情缘。父母、哥哥姐姐们都不在了,她一个人站在衰败不堪的农庄前,倾诉着自己一生的思念、一世的酸苦,特别是丈夫去世后的艰难岁月……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东北战场剿匪斗争的结束,杨显章奉命留在地方搞建设。他先后任九三农场党委书记场长、东北物资仓库主任、嫩江县总工会主席、塔溪养殖场场长,杨显章是部队农垦事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他一心扑到工作中,家里的全部重担都落到雷奇果娃一人身上。山东的婆婆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她不顾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体,亲自接来公婆,婆婆夜里连咳带喘难以入睡,雷奇果娃就抱着婆婆一坐便是天明,婆婆留下了羞愧的眼泪。巨野的乡亲更是三五成群结伴到嫩江谋生,最多时达到130人,她热情周到地接待。把他们安置在大豆腐房里,有时一天吃掉2袋面,家务活之多可想而知。尽管劳累,但与丈夫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快乐的。 1962年,正当丈夫的事业和家庭生活如日中天的时候,杨显章积劳成疾患肝硬化去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天塌下来了,9个孩子只有老大成了家,剩下的8个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2岁,刚刚断奶,还有年迈的公公婆婆,思念、痛苦、忧伤,46岁的雷奇果娃一下子衰老了。中苏关系恶化,雷奇果娃没有中国国籍,人们不敢接近她,怕担上苏联特务的嫌疑,雷奇果娃失去了周围人原有的关心和帮助。自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雷奇果娃,不怕日本鬼子、国民党土匪的刺刀,面对贫穷、孤力无援的巨大压力,她也不向组织及任何人张口,杨显章生前的亲朋好友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也被她一一拒绝。六十年代的中国正是物质最匮乏时期,仅靠政府每月发给孩子们微薄的生活费,生活很难支撑下去,好心人劝她回国,她怎能割断与孩子们与中国的血肉联系?她以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扛起12口人的生活。孩子们的记忆里再没有了母亲睡觉的模样,孩子们的记忆里再没有了与母亲同桌吃饭的情景,孩子们只记得母亲忙碌的身影。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往返十几里路去江北挤牛奶,只挣几毛钱。她养鸡、鸭、鹅、猪、牛,还养蜜蜂,她种地、给人家刷房子纺毛线织毛衣,日子仍然紧巴。一天夜里,刚上初中的三儿子杨思桥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他走进厨房,昏黄的灯下,母亲粗糙的手正在刮屉布上沾着的馒头皮,刮一下,舔一口,母亲吃得那么香,几缕灰白的头发耷拉在母亲疲惫的脸上,儿子再也看不下去了,躲进被窝失声痛哭。

  雷奇果娃每天睡两、三个钟头,十几个人的针线活只能老人孩子们睡下后才做。她的手又巧又快,大人孩子个个穿戴干净、体面。生活过早地压弯了她的腰,她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习惯性膝关节错位……疾病缠身她不让家里人知道,整天乐呵呵地挤时间教孩子们读书、唱歌、弹琴、跳舞,孩子们也懂事,科科成绩优秀,放学就去挖野菜、捡煤核,三儿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考大学考师范,母亲非常生气。她要培养有着中国和俄罗斯血统的孩子们成人、成才,孩子们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有的当了党政官员,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经商办厂,有的成为劳动模范,个个都很出色。皱纹悄悄爬上雷奇果娃稍显浮肿的脸,不到五十岁的人头发已经花白了。她不但具有俄罗斯妇女勤劳能干的传统,而且具有中国女人善良、大度的美德,丈夫包办的妻子患肺结核死了,她默默的接来她从来不知晓的孩子,给他娶媳妇,看孩子。她伺候给自己许多气受的老婆婆并送了终。90岁的公公大小便失禁,她擦屎擦尿,老人有病,她背着到医院打针,公公不记道经常走丢,她到处找,找着就背回家,无论多远。在嫩江县,外国儿媳妇背老公公家喻户晓,是家家美德教育的素材。她常年接济山东来的老乡,患病的没钱她送钱,死亡的无钱安葬她置棺木、办丧事。有糊涂的偷卖了她的马、铡刀,钱花完混不下去了,她照样收留。她还照顾两位晚年凄凉的白俄老太太,还给她们送了终。她乐善好施,嫉恶如仇,别人的儿子不听劝告对老人不孝,她将他告上了法庭,使之醒悟。雷奇果娃的晚年生活淡泊、宁静。她依然勤劳,院里、院外栽满了鲜花。丈夫的遗像前每天一束鲜花,老人与鲜花私语着,与丈夫私语着。她不需要儿女照顾,总是帮助他们。她愿意到处于困境的孩子家去。三子、四子出国后,她来做家务;五儿子工作忙,她就把孙子接来;小女儿病故,她和外孙、外孙女一起生活,直到去逝。

  她住院后儿女们才知道,她的心脏已大面积梗死,医生回春无术。谁来看她,她都要回家,怕住院花钱,怕耽误孩子们工作,她一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腊月二十五,她悄然离去……

作者:王瑛 麦子 来源:白桦林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