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杨家乡始终把劳动力向外埠转移和就地“专业”相结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出现了新气象。以往没有走出去在家“猫冬”的农民都呆不住,琢磨着赚钱道儿。
该乡李家村村民鞠宽江,1996年在本村开了木材加工厂,为上海一家纺织厂加工生产“木旋儿”,钱袋胀得鼓鼓的。7年后,他在天津投资50万元,建了一个“兴业板厂”,以生产胶合板为主,现已有固定资产上百万元。他本人在本地包林场山头,一到采伐季节雇工采伐火烧林,每年赚个几十万,很是平常。今年冬天,他又雇了百八十个本地村民到林区采伐,一个采伐季节下来,农民工就能纯挣个万八千的。夏季农闲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加工厂里加工学生用桌椅板凳,赚个三四万元,权当家里的“零花钱”。
民主村有5个“铁哥们”,有的在城里搞出租,有的在家承包林场的耕地,日子过得都挺滋润。今年入冬,他们听说乡里对劳动力就地从事非农产业非常支持,与外出打工农民享受同等待遇。哥几个便开始酝酿干点啥。经过“论证”,总投资80万元的大豆收购站红红火火地闹腾起来了,现在每天平均收购大豆50吨,雇用村民24人。哥五个中的“老大”张宝说:“明年我们准备购一个大型塔式大豆精选机,能提高效率四五倍,到时,你们再来看看,保准比现在搞的还大扯。”
日期:2004.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