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黑河历史文化资源 正文
源 头 秋 风
http://heihe.dbw.cn   2006-10-27 14:02:26

  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历史,是民族兴衰的镜子。——作者题记

  金秋,我们在黑河、黑龙江畔起航,溯水探望黑龙江的源头。越向上航行,黑龙江的奇景佚传越多,我的心绪里,也就越加淡漠了波光水色中的那种“山影垂天”、“明月浪卷”、“独崖孤鹭”、“纱雾飞烟”的文兴与诗意。

  这是因为,在袭润胸肺的浓浓的大江水气里面,容含着东汉拓边,唐廷开明,金代繁华,元朝大统,明初鼎盛,晚清败落;容含着黑龙江并非禀赋的疆界定位里,瞑瞑之中的塞角吹寒,弓弩惊禽,冷月无声,千古湿巾的历史沉思。

  一

  恩和哈达山的南坡脚下,是闻名暇尔的老金沟,也是传说慈禧封名的“胭脂山”。北坡脚下,则是从内蒙古方向流来的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与贝加尔湖方向流来的石勒喀河汇流点,汇成一条更响亮的大河——黑龙江。源头亦在这里。

  如此近距离的审视、倾听久仰的黑龙江源头,除了两河并一江,形同清晰的汉字“丫”字;除了那尊大理石基座,镶着祖国国徽的威严界碑;除了山腰那方鲜红高耸的黑龙江“1”号航标标牌非常醒目外,直视直觉源头四面的山、水、林、鸟并不显得出奇,与历经的8个日日夜夜航程所见所闻相比,倒似乎显得格外的平常平静。

  然而,正是在这格外平常平静的清河荒野处,确切地说,是在石勒喀河入江口,经由黑龙江直至东海入海口以东的60万平方公里(1)的每一寸山水沃土,无不印记着一幅幅中华民族悲壮悲怆悲愤的历史画卷。

  远古三万三千年前,中国古人类的一支,与猛犸象披毛犀、山野牛同代出现在黑龙江流域。(2)

  先秦时,东胡后裔鲜卑族“畜牧迁徙,射猎为业”(3)。生活在西起诗圣李白出生地,巴尔额什湖畔(现哈萨克斯坦境内);中至亦有伟大爱国君士苏武牧羊的外贝加尔湖(4)草原;东抵明末时女真族英雄努尔哈赤铁蹄连营的外兴安岭一大片广袤的土地上。

  与鲜卑族在黑龙江以东流域同年代生活的,还有四个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古老的契丹人的后裔,生活在精奇里江(现俄罗斯境内的结雅河,黑龙江支流)(5)、牛满江一带;鄂温克族,又称“纳米雅尔部落人”、“索伦部落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东北莽原森林和赤塔河、石勒喀河、格布特岛一带;鄂伦春族,又称“毕拉尔人”、“玛涅克尔人”、“奇勒尔人”,生活在外兴安岭、石勒喀河、精奇里江一带;赫哲族,又称“赫真人”、“奇勒人”,生活在乌苏里江、黑龙江一带。

  713年,唐朝对黑水(黑龙江)靺鞨首领祚荣“招慰”,册封为渤海国郡王(6),设立“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将辽阔的黑水地区纳入了大唐版图。最值得提及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地跨亚欧两洲,纵横1万余里的蒙古帝国的同时,在黑龙江设置了“开元路”、“水达达路”(7)建制,下辖千万户和千万所,治理黑龙江地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继承者皇太极,把外兴安岭与黑龙江之间的白山黑水视为“发祥摇篮”、“龙兴之地”。大清军1853年起兵,先后征服了女真部族、索伦部族,招降了贝加尔湖至额尔古纳河的蒙古诸部,建立了强边旺疆的八旗制,以血缘氏族和自然村寨为基础,设立了姓长、屯长制(8),各姓各屯以貂皮、茸角、黄金、药材等物品,向朝廷“每岁纳贡”。

  清朝中期之前,对黑龙江流域实行了较为严格严密有序有效的统治。

  二

  公元1643年前,黑龙江流域,只是中国内变更迭,并无外患惊扰。虽不昌盛,但也安宁。即使如今凝立黑龙江源头,依然会重温到北方先祖的民风淳朴和古往生态的幽深文明。可是,这种美好的淳朴和文明却被野蛮入侵的“罗刹”(9)打碎了。

  16世纪的沙皇俄国,与亚洲东部的中国相距甚远,并不接壤。

  沙俄出于雏形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需要,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向东方扩张。1632年,沙俄政府在勒拿河畔建立雅库茨克城。之后沙俄借清军大举入关举政,东北边陲空虚,派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率130名哥萨克兵,从雅库茨克城出发,首次顺石勒喀河,经黑龙江源头闯入我国精奇里江,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留下了“肮脏的吃人生番”的传世骂名。继而俄国殖民主义者罗菲·哈巴罗夫和杀人流放犯车尔尼,先后又是经由石勒喀河顺黑龙江源头侵入现漠河下游的黑龙江左岸,我国著名的达斡尔族领袖拉夫凯女婿阿尔巴西的城堡——雅克萨(10),筑垒屯兵。雅克萨城堡成为“贼堡”。

  康熙大帝收复澎湖、台湾后,巡视东北,旨在呼玛尔(今呼玛县)和额苏里建立木城,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将军府设在黑龙江左岸的旧瑷珲城,现布拉戈维申斯克近郊的地方。

  康熙始终把固建北方国土作为治朝理政的要务,曾御旨:“黑龙江之地,最为扼要……环江左右,均系我属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等人民及赫哲、飞牙喀所属之地,若不尽取之,边民终不获安,皆我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11)

  1685年4月28日,旧瑷珲城沿江两岸,旌旗招展,刀枪如林,角号震天,战马嘶鸣,清军水陆浩荡,开往雅克萨。5月23日,清军一面“于城南进发,设挡牌,土垄,施放弓弩”,一面“潜红衣炮于城北攻之”,并于“两翼放神威将军炮夹攻之”。同时,进战船于城东南黑龙江面,以备水战。25日,大督都郎坦下令在“城下三面积柴,将焚城”,(12)俄军头目托尔布津乞降,清军撤回瑷珲城。

  1686年4月初,被生擒释放的托尔布津卷土重来,重占雅克萨。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都统彭春奉皇旨率三千清军,围困雅克萨城堡,在古城岛(13)上用大炮向堡内轰击,英勇善战的藤牌兵(14),打退了俄军三次突围和一次援兵。击毙了托尔布津。4个月后,沙皇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和平谈界建议。

  1689年9月7日,中国使臣索额图、佟图纲、萨布素和郎坦与俄国使臣戈洛文、费拉索等在尼布楚城内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格尔必奇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奇河发源处为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归中国。”“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划分,今尚未决……。”(15)《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中俄东段的界线,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外兴安岭南广大地区均为中国领土。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廷分别在西边格尔必奇河口,额尔古纳河口,东边外兴安岭山头立有界碑,刻上满、汉、蒙、俄、拉丁5种文字的碑文。同时建立了巡查边境的察边制度,“察视东岸(黑龙江)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16)。察边官员每年五月察至界边时,“各书衔名、年、月、日于木牌,瘗(17)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以备后来考验,此为定例”。瑷珲将军还会同墨尔根、齐齐哈尔都统每隔三年“至(格尔必奇河)河源堪山巡查一次,年终报部”(18)。这种定期派遣官兵察边的制度,从1689年开始,一百多年从未间断。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165年,中俄两国边界相安无事。

  三

  事端起于19世纪中叶。

  沙皇二世借清王朝江河日下之机,派赫杰中校1849年春以狩猎追踪为名,越过尼布楚条约规定边界,对“外贝加尔地区进行考察”(19)。同年,刚接任西伯利亚总督的穆拉维约夫,无论是在“奏条”里,还是在“信笺”里都散布了大量的侵华扩张的无耻言论:“北京政府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虽然正在采取着措施,但也不过是中国式的一纸空文而已”。“谁要控制阿穆尔河口,谁就能控制西伯利亚,进而控制阿穆尔河右岸的所有入江口”。“在贝加尔一带活动(考察)的目的,是占据阿穆尔左岸,不论土质好坏”,“只要控制阿穆尔河,就可以永保俄国占有西伯利亚的无尽资源;就可以占有阿穆尔河左岸蕴藏更为丰富的黄金资源”(20)。

  穆拉维约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1849年9月,穆拉维约夫指使海军上尉涅维尔斯依科,“如入无人之境”式地完成了由萨哈林岛(库页岛)进入阿穆尔河下游的考察和“自己的意图寻找边界”。1850年1月,穆拉维约夫上奏彼得堡:经考察发现,阿穆尔河气候适宜,植物茂盛,河口盛产名贵可口的鲜美鱼群,内河水系,还有黄金。他建议国库拨款“造一批大船,沿着阿穆尔航行,开辟阿穆尔航线”,以防“英国人独吞阿穆尔航线的全部利益”(21)。

  沙皇延旨未复,穆拉维约夫已先行一步,于1850年7月2日派海军乘“贝加尔”号强行开进阿穆尔河口湾鄂霍茨克,又转乘捕鲸船上行一百里,到达中国庙街,升起俄国军旗,狂呼“乌拉”,即而搭设哨卡,留下5个守兵一门大炮。还将庙街更命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沙皇二世在登基25年纪念日这天,赐给穆拉维约夫一纸“嘉奖令”,一枚一级圣安那勋章,以表彰其侵华的“不辞劳苦和非凡业绩”。

  1851年4月27日,穆拉维约克迈出了大举侵华的第一步,招募有农奴、外贝加尔哥萨克村镇居民、矿工、流放犯,连同哥萨克边防军、城防团,组建哥萨克军团。穆拉维约夫露骨地说,成立哥萨克军团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邻邦中国。又说,占领阿穆尔的意图,不能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为使俄国世纪内对中国保持必要压力,唯一方法就是向懦弱的清朝弦耀武力。第二步,是1852年在石勒喀河彼得铁工厂制造“额尔古纳”号武装式蒸汽机平底轮船和一大批铁木驳船。预备强行沿着中国内河黑龙江首航。第三步制定免劳役、免赋税、赏牲畜、赏现金等超限政策,组织大量移民跨过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向黑龙江左岸地带移民,建屯、设卡。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风雨飘摇中的晚清王朝,还自视东北边陲“霜雪遍野”、“地旷天寒”、“虎狼穿行”、“外强难犯”,实行着关内百姓不许出关的封禁政策。可沙俄那面,穆拉维约夫又一次讨得了沙皇“赐”给的一纸嘉奖和一只“皇家白鹰勋章”,“表彰”他“安置西伯利亚哥萨克人之神速高效”(22)。

  1854年2月16日,沙皇以去东海增援抗英为借口,掩盖其扩张的真实目的,做出了“沿着阿穆尔河航行”的决定。还强调,“即使没有接到中国政府同意航行的答复也要航行”(23)。

  接到皇旨时的穆拉维约夫,表面上也许声色不动地保持着所谓的贵族军士的风度,但他丑恶的内心里,早已是魔火中烧了。

  俄国史学家巴尔苏科夫在《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一书中,对“沿着阿穆尔航行”前夕的石勒喀扎沃城群魔乱舞景象作了这样的奇文般的描述,我们不妨从反面假以欣赏:

  “1854年5月9日,石勒喀扎沃镇,一俄里半的中心街移来许多树木,布置成林荫路。树丛中高筑舞台,燃着灯盏。街心教堂正中高悬一幅透明画,上方花体字写着沙皇二世缩写字头,冠以皇冕,并附一只飞鹰,画底附有一诗:

  乌拉!尼古拉,

  美明君王,

  你的雄鹰凌云展翅任意翱翔。

  蒙古,勿开口!

  中国,莫争辩!

  对于俄国,

  北京也并非遥遥的地方。

  “在街心广场上,花木围成一小花园,用拱门把小教堂连接。小教堂深处,有一寓意油画,一勇士屹立在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的会合处——黑龙江源头,一手持剑、一手持盾,两脚踏着清军铠甲。勇士剑指东方,上头有一双头雄鹰。在两鹰之间的云层中,战神驾着一辆庄严的双马战车。下方是黑龙江牧场、耕地、山矿、走兽、鲟鱼,还有一个口岸,停泊着军舰、战船、帆船,画下一首诗:

  我们北方的勇士啊!

  你要奔向成吉思汗统治的地方;

  要做一顶天立地的西伯利亚巨人;

  拿下阿穆尔,守住这边疆!

  “送行仪式,到处彩灯高悬,彩光四射,绚丽奇目,构成一幅迷人的图画,豪华晚宴至清晨”。

  1854年5月14日,穆拉维约夫带领强盗们,开始了臭名昭著的“沿着阿穆尔航行”。

  武装船队百条船首尾相接,长达两俄里远,沿着曲折的石勒喀河面,向黑龙江源头行驶。穆拉维约夫捋着仁丹胡,得意扬扬地撮在“额尔古纳号”轮船甲板上。

  5月18日,驶入黑龙江源头时,穆拉维约夫舀起一杯江水,祝贺“沿着阿穆尔河航行”入侵开始,众徒齐呼“乌拉”。

  无拦无束地在平坦的中国河面上航行2天,5月20日到达雅克萨。在靠近这个已经荒墟的地方时,强盗们脱帽祷告,随行的军乐队还吹起了“愿我主在锡翁享有盛名”的曲调。穆拉维约夫第一个爬上城墙好一番弦耀,其实他唯一值得弦耀的是,强盗又以强盗的方式回来了。

  从雅克萨出发,两岸不时出现中国的猎人田户,但那时的塞外人还没有“边境意识”、“守土有责”的概念,只是对洋人船队轰轰隆隆开过去,稀罕、新奇。14天后,船队到达精奇里江。此时黑龙江将军府已由左岸迁至右岸新瑷珲城(现黑龙江省爱辉镇)。瑷珲守城官兵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卡报、驿传;怎样对待沙俄船队的野蛮入侵;怎样又允许强盗们通过的,暂且不提,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连俄罗斯自己的史料记载,也把“阿穆尔航行”说是借中国水道去东海抗英。就这样,船队顺水而下行程1个月直抵奇长湖(24)。

  沙皇对“沿着阿穆尔航行”所有人员晋升一级。

  后来,穆拉维约夫又无赖至极地在黑龙江上做了两次武装航行,并沿途在左岸设哨卡、货栈、仓库和驿点。在驿点高挂双头鹰徽识。1855年5月,春汛刚过,穆拉维约夫就动员了500名俄国移民,带了几百只牛羊和农木工具,乘12艘平底驳船,由石勒喀河顺水而下,占领了雅克萨。次年,法俄签订了《巴黎和约》,俄军上百条战船和补给船,由巴甫洛夫斯克港撤兵,逆水黑龙江返航,抵达石勒喀扎沃镇。腐败的清军仍然未加阻拦。仅仅一年之间,似乎俄国人在中国内河水域可以自由上下航行了。

  1858年5月21日,穆拉维约夫与大主教、侵华的吹鼓手莫诺森在海兰泡(25)主持了圣母报喜堂奠基典礼,典礼中将中国的海兰泡命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城(意为报喜城)。

  穆拉维约夫狂妄宣称,“雄兵在握”,如与中国“谈判失败,诉诸武力”。5月28,无能将军奕山,在新瑷珲城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本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变成了中俄界河。

  四

  大约在今年的7月间,黑河对岸,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江畔中心,悄然竖起一座穆拉维约夫的全身塑像。塑像呈鼠灰色。左手端握着《中俄瑷珲条约》文本,右手攥拳后摆,左脚向前迈出践踏的姿式。目光傲慢地越过新瑷珲城贪婪地了望东南方。这只塑像与1881年穆拉维约夫死后,沙俄政府在哈巴罗夫斯克城的一块高出水面20米的悬崖上,竖立起的那只高7英尺,双手交叉胸前,一手握《中俄瑷珲条约》,一手握望远镜,左脚踩着嵌入土里的木桩,底座顺悬崖垂下一条带两个船锚铁链的塑像一样,也是贪婪地望着东方,真是异曲同工。是凡了解19世纪沙俄侵华史的人,都会知道穆拉维约夫,知道他为什么会三次获得沙皇亲“赐”的最高勋章;知道他为什么会被封为阿穆尔斯基伯爵;知道他是靠什么当上俄国部兵上将的。穆拉维约夫充其量不过是最具代表性的侵华扩张魁首。

  由表及里地“欣赏”那座塑像,不难看出穆拉维约夫的典型性:具有沙皇扩张者的思维模式;具有哥萨克匪兵的刁蛮秉性;具有海盗式的行为准则。穆拉维约夫曾把他自己的“阿穆尔壮举”比做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可他忘了,哥伦布是在没有确定主权归属的美洲大陆上航行;穆拉维约夫也曾心安理得地接受“英雄的阿穆尔创业者”的“祝词”,可他忘了,他是在闯入了中国的花园里抢得的果实,还包括花园。

  回眸历史,并不是一定要翻转历史,不管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江畔中心修造穆氏塑像的倡议者出于何种动意,历史的真实和本来并不会因涂彩或歪曲而失去他的真实的本来的明鉴意义。过去的终归过去,而过去的,必须正视,不能忘却,更不能重演。

  当年索额图大臣率威震星云的大清船队,携《中俄尼布梦条约》由尼布楚城返航,如过凯旋门般地通过石勒喀河入江口——黑龙江源头,回到黑龙江将军府——旧瑷珲城庆贺,濡染源头的浩气雄风犹存犹在。可曾几何时,尤以19世纪为甚,那石勒喀河入江口,那黑龙江源头,却成了番多拉魔盒口,蹿跳出了托尔布津、哈巴罗夫,尤其是穆拉维约夫之流,专以吞噬中国领土为本性的恶魔。那时那源头之水,被搅得真浑!

  中国人以不计前嫌,融和为贵的姿态,划定了黑龙江边界,确定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友邦理念。“问渠哪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但愿,黑龙江的源头世代和平和祥,清谧清净。

  注解:(1)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割让给俄国的中国领土面积。(2) 《黑龙江古代简史》序页。 (3) 《魏书?序记》。(4)古时中国的“北海”。(5)黑龙江支流,盛产貂皮,在黑河市爱辉区长发村对岸。(6) 《旧唐书?北狄传》渤海靺鞨条。(7)田汝康《历史研究》1974年1期。(8) 《清朝文献通考》卷271,兴地3(9)旧时对侵入黑龙江地域的俄国人的贬称。(10)雅克萨:女真语,意为“涮坍了的河湾子”。(11) 《圣清祖实录》卷135,页15。(12) 《满洲八旗通志初集》卷153《郎坦传》,赵尔巽《清史稿》二册本纪7。(13)现呼玛县兴安乡古城岛村。(14)清廷招降的福建汉军,一手持藤牌,一手持片刀,故称。(15) 《中外旧约章汇编》册1,1-2页。(16) 《龙沙纪略·经制》。(17)瘗(Yi):掩埋。(18) 《黑龙江外纪》卷5。(19) (俄)巴尔苏科夫《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1849年条。(20) (俄)M·C沃尔康《穆拉维约夫上奏条陈摘记》(21) (俄)巴尔苏科夫《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1850年条。(22) 《俄罗斯档案》卷2,页273-274。(23) (俄)巴尔苏科夫《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1854年条,下册354页。(24)黑龙江入海口。(25)海兰泡:即现黑河市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19世纪末的“海兰泡惨案”即在此地。

  (作者简介:王伟刚,1956年生于北安,祖籍吉林省大安县。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1974年逊克县下乡知青,1976年从政至今。散文、诗歌、札记、言论散见于《中国青年》、《散文选刊》、《杂文精粹》、《晚报选摘》、《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等报刊。现任中国散文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北诗歌研究会会员。现供职于黑河市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兼黑河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

  黑河文联《白桦林》2002年1—2期

作者: 王伟刚 来源:白桦林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