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献身医学,恪守医德”。
这庄严的医学学生誓言,激励着每一名身着白衣的医务人员。
黑龙江农垦九三中心医院骨外科主任潘伟新,就是这一誓言的忠实执行者。
8年来,有着“科技创新能手”之称的潘伟新率领科室的医生们,先后开发引进了在省内外居领先水平的医疗新技术40余项用于临床,他精心设计的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愈合快等特点的股骨粗隆骨折自创外固定支架已荣获国家专利,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2002年春,由北京来院指导业务的疼痛医学专家宋可欣教授,得知骨外科开展的前列腺支架植入技术很先进,专程把自己86岁的老父亲由洛阳接来施行了手术,这位患前列腺癌十余年,排尿困难,带着留置导尿管生活了3年的老人,在恢复“自由”之后,感慨地说:“原以为只有大城市才能解决疑难病症,没想到在祖国的北疆,竟有这么好的医院,这么好的医生。”
然而,让人们敬佩和感动的,不但是他多次荣获总局科技成果奖,多次被评为院优秀专家和分局劳动模范,而是在患者心中,在人们眼里那一段段平常而又真实的小故事。
2001年10月的一天,一名来自讷河县老莱镇的患者住进了骨外科,经确诊为腰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需手术治疗。在进手术室前,她的亲属找到了正在准备施行手术的潘伟新,将一个装有1500元的红包递了过来:“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您多费心……。”经过再三推让,潘伟新看出了家属的心思,这是在提示医生要“刀下留情”,对医生不放心哪。为了不影响即将进行的手术,打消患者的顾虑,他接过了这个沉甸甸的红包。
手术非常成功,病人恢复得很快。就在她即将出院的前一天,护士长给她送来了一张1500元的记账单。原来,事后潘主任把钱交给了护士长,替患者交了住院费。
这位被腰部顽疾折磨了十年之久的病人得知真情后激动地说:“早就听说九三医院不收红包、不吃请,这回我可亲身体验了。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细心的护士长给他记着一笔账,几年来,他拒收红包的金额已超过了3万元。在潘伟新眼里,收不收红包,是衡量一个医生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他任外科主任的8年里,他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处理着类似这样的事。
2001年7月,科里来了一位年近七旬的特殊患者叫宋玉兰。不明原因的腰部疼痛,不能行走,四处求医问药,耗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仍不见好转。潘主任给她仔细检查后确诊为脊柱肿瘤,从CT检查结果来看,肿瘤与脊髓贴得很近,手术难度很大,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病例,个别医生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但是,病人已经没有条件去外地就医,如果不承担这个风险,病人的生命就真的没有希望了。看到已经瘫痪在床两年之久、痛苦不堪的老人,他想到的是医生的责任。经过反复研究治疗方案和查阅有关资料,这例高难度的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当病人双下肢恢复了知觉,可以下床活动时,老人热泪盈眶地拉着潘主任的手说:“真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再站起来。”
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潘伟新,在家里,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成员,把业余时间都用于钻研业务的他,很少有时间过问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里的电话也成了他接急诊的专线。
就在他刚刚担任骨外科主任的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外面风雨交加,妻子在科里值班,他一个人在家里看护着感冒发着高烧的女儿。晚九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刚刚入睡的女儿吵醒了。原来,建边农场一名因车祸造成胸部压缩性骨折的病人急需手术,接到电话后,刚刚四岁的女儿抱着他的腿哭喊着:“爸爸,你别走,我怕,我怕……。”可他怎么能不走呢﹖病人在等着他,时间就是生命。
清晨,当他处理完病人匆匆回到家中时,只见女儿蒙着头,缩在被窝里,捂得满头满脸都是汗,可孩子的小手却是冰凉的,在孤独和惊恐中,她等待着爸爸的归来已经等了七八个小时。面对妻子的责备,他什么也没说。当他看到患者痊愈后给科里送来的写着“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锦旗,潘伟新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着几分对女儿的内疚。几年来,他带领全科人员一起钻研业务,并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青的医生,使科室整体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骨外科连续多年都被评为院先进科室。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是做人之本,把自己的医疗技术献给病人,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是医生的职责……”。
潘伟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医十几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的履行着这神圣而庄严的誓言。
日期:2004.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