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10月的夜晚,气温下降、寒气逼人,黑大公路9.5公里处却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机器轰鸣,合作区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园区工地一片沸腾景象。
搅拌机、挖土机、钢丝切断机、弯曲机各就各位,轰鸣作响,大卡车、小汽车川流不息。
高高的脚手架亮如白昼,工人们推着小车在跳板上一路小跑。
500多名工人挑灯夜战。
由于秋雨大,山上气温低,2.7米以下出现冻土层,挖土机连连受挫,工人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山让路,水低头,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23万平方米的加工园区内到处人欢马叫,工人们挥汗奋战,通宵达旦。
来自江苏的一名工人说:自开工后,一直两班倒,通宵干。他们住在简易的工棚,尽管四面漏风,但无人叫苦。
加工园区共有4户招商企业,今冬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他们生产的产品用于电子、航空工业,在国际市场销路较好,其前景广阔。
一位来自丹东的私营企业负责人说:“过去,人常说深圳速度,如今,我感受到了黑 河速度,黑河人讲效率,一天顶三天。我们9月27日开工,昼夜不停,预计主体工程11月末完成,明年1月1日试生产。”
为保证4户招商企业如期开工,合作区以最快的速度为企业解决水、电等一系列难题,共修筑1.3公里公路,5条便道,共2300米,修了变压所,打了9眼水井。(2003.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