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族乡,印象最深的便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农田。望着那些长势良好的庄稼,很难想象5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野。
通过鄂族老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定居后这里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953年至1963年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农业还没有什么认识;1963年至1973年虽仍主要以狩猎为主,但对农业开始有了想法,也想种地了;1973年至1983年开始半狩猎半种地,对农业有了初步认识;1983年至1993年开始大规模地种地了;1993年到现在则进入科学种田阶段,不仅开始选择优良品种,也注重调整种植业结构了,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
今年65岁的鄂伦春族农民莫金生的经历最有代表性。1984年,对于他家来说,是发生历史转折的一年。这年,他家在村里率先贷款买了拖拉机,开始开荒种地,成为农村改革中发展市场农业崛起的第一批种粮大户。两年前,莫金生把所经营的五六十公顷土地分配给了5个 儿子,他则和老伴住进大山深处搞起了绿色养殖业,去年办起了笨鸡养殖场,还发展了养鱼、绒山羊等。而他23岁的儿子莫文武别看年纪小,却聪明能干,刚结婚就经营着30多公顷耕地,家有大小胶轮拖拉机,播种、收获机具配套,负责给4个哥哥代耕,实现统种统收,降低了斤粮成本。
莫家的经历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50年来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这里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近年来,这个乡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有效地加快了这个乡农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步伐。经过努力,在各种灾害较为严重、粮食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农业总产仍然获得稳步提高。2002年,全乡总播种面积1635公顷,粮豆薯总产实现3452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乡党委认真贯彻“稳农兴牧”的方针,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水草资源优势,内引外联,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加以扶持,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生产的积极性,养殖业生产得以迅猛发展。目前,全乡牛存栏数为700多头;鸡、鸭、鹅存栏1.6万多只;养鱼3万多尾;绒山羊不但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已迅速地发展到1.3万多只。
走在新兴,看在新兴,这里的良田沃土带给农民的,特别是鄂伦春族农民的不仅仅是效益,更是一种希望。
(2003.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