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50年是短暂的一瞬;对于鄂伦春民族来说,这50年却是灿烂辉煌的。
50年前,鄂伦春民族同胞在共产党、毛主席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一举实现了下山定居,建起了新村。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迁,表明鄂伦春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此,鄂伦春民族结束了风餐露宿,吃兽肉、穿兽皮,居无定所、病无所医的原始社会游猎生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在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的过程中,党和政府派出了许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分别深入到上至漠河、下至嘉荫的数十个鄂伦春族部落,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鄂伦春族同胞放下了思想包袱,迈出了下山的步伐。这些干部多数留在了有鄂族聚居的县、乡、村,十年、数十年在鄂族地区工作,热心为鄂族群众服务,有的甚至长眠在那里。鄂伦春同胞永远感谢他们,永远怀念他们!
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鄂伦春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政治上翻身解放。下山前,鄂伦春民族饱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政治地位低下。下山以来,鄂伦春民族扬眉吐气,政治上当家做主,参与了国家大事和地方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鄂伦春族国家、省、市各类代表、委员34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3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聚居的鄂伦春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乡 政权,按照法律法规,由鄂伦春族公民担任了乡长、副乡长和村长,负责管理地方国家事务。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下山前的贫困交加的原始生活,到下山后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新生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由下山前的不足20元提高到1997年的2910元,提高了100多倍。鄂伦春民族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下山定居以后,鄂伦春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1953年,党和政府帮助新建了校舍,制定了优惠政策,各村都成立了小学班。到1963年,下岗定居10周年时,三个鄂伦春族乡都成立了完全小学,普及了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考入了初中、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目前,全市三个鄂伦春族乡有三所中学、在校生350人,小学11所,在校生404人,中小学教师101人。
鄂伦春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人民身体素质有极大提高。下山前,鄂伦春民族常年游猎在深山里,无医无药、许多人患有结核病、心脏血管病、肝病、胃肠病,妇女病更为严重,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下山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鄂伦春民族的医疗卫生工作。在各乡都建起了卫生院,配置了医疗器械,派去了热心为鄂伦春群众服务的医护人员。据统计,下山以后,国家为我市三个鄂伦春族乡医疗卫生事业投资达150多万元。现在,鄂伦春族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平均寿命比下山前提高近20岁。
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下山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注鄂伦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入数百万资金,建起了公路、桥涵、政府机关办公楼房、卫生院、学校、邮政、电信、派出所、宾馆、乡所在地水泥路面等。仅以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为例,目前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齐备,一进村,装饰一新的迎宾门让人赏心悦目;水泥路面一直通到乡政府院里,乡政府楼粉刷一新,给人以清新整洁的感觉;北山下的学校是一个三层楼的校舍,在绿茵茵的北山映衬下,显得格外白净靓丽;还有村口的加油站、水泥路面拐弯处的电信局、邮政局、派出所新建的小楼或平房、还有新建的宾馆,造型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给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河边铺上了彩砖,安上了彩灯,真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2003.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