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今日鄂伦春
http://heihe.dbw.cn   2006-10-27 14:02:22

  

  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有一首歌在阳光里穿梭,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有一首歌在心里头铭刻,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对于这首歌,鄂伦春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是中国共产党让他们结束了世代沿袭的桦皮为屋、兽皮御寒、兽肉充饥、居无定处、四季漂泊的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游猎生产的苦难岁月,过上了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2003年的金秋时节,鄂伦春人迎来了下山定居50年的大喜日子。50年来,鄂伦春族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今年43岁的关玉芝是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党委副书记。2002年4月,她作为我市唯一一名鄂伦春族代表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九次党代会。在她看来,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更是属于鄂伦春民族的。

  解放前,鄂伦春族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政治地位低下。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鄂伦春人实现了当家做主,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目前,我市有鄂伦春族各级各类代表34人。同时,鄂族政权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民族乡,实施了民族乡条例,并由鄂伦春公民担任了乡长、副乡长,负责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

  在党的民族政策春雨滋润下,一批批鄂伦春族干部逐步成长了起来,并陆续走向了领导岗位。我市现有鄂伦春族干部167人,占全市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9.7%,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8.9%。50年来,我市还向兄弟省市输送了21名鄂伦春族干部。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走进新鄂,你会发现,这里的鄂族家庭70%有摩托,80%使手机。走在街上,穿着最时尚的往往是鄂族姑娘、小伙儿。

  50年来,鄂伦春族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下山定居时期那种原始家族公社残余思想正在逐步转变,信任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已成为鄂伦春族群众的共同信念。过去的自给自足型生产观念正转变为发展市场经济适应入世形势的观念;过去的依靠政府救济观念正转变为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过去的甘居落后观念正转变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50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鄂伦春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为鄂伦春族休养生息、更新观念、逐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得益于鄂伦春族干部群众勤劳奋斗。鄂伦春族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一步步学习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物质财富。实践出真知,这些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为其自身转变观念、发展自我,提供了理性的思考;得益于民族间相互影响带动。鄂族定居后,汉族和其他民族,特别是上海等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进入鄂伦春族地区,与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鄂伦春族群众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接收其他民族优良的文化和技术。多民族聚居为鄂伦春族群众更新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50年来,鄂伦春族的农业、猎业、林业、牧业、乡镇企业、旅游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农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为辅到为主,从弯钩犁到机械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小麦亩单产提高了3倍,达到了200多公斤,粮食自给有余;狩猎业也由只猎不养发展到“护、猎、养”并举,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的鹿茸、木耳、皮张和其它土特山产品,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下转C版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粮食加工、食用菌生产、木材加工、山野菜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鄂伦春族依据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民俗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上突出“特色”主题。沾河流域探险漂流旅游,库尔滨河漂流旅游,刺尔滨河漂流旅游,日渐红火,前景看好。随之而来的鄂族风情度假村、骑马、射击、篝火晚会。住撮罗子等旅游项目的不断推出和推新将使这一新兴产业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鄂伦春族已经拥有了汽车、拖拉机、大型农机具等固定资产、民族经济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解放前,鄂伦春族人民过着衣着兽皮,食不饱腹,贫困交加的生活,灾病频繁,人口不断减少。鄂伦春族人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美满幸福的生活还是在定居以后的这五十年。随着生产的发展,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由1985年743元发展到现在的2619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过去鄂伦春人民漫山游猎、居无定处,住的是夏不挡雨、冬不防寒的“撮罗子”,而现在住的是夏凉冬暖宽敞明亮的新砖房;过去以食兽肉为主野菜充饥,现在粮食、蔬菜等各种副食品都比较丰富;过去居无定处,家具一无所有,现在一般户都拥有毛毯、炕单、衣服、被褥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小四轮拖拉机已普遍走进了鄂伦春族家庭;过去长期困守山林,消息闭塞,现在乡乡都开通了程控电话,鄂族新村出现了“电视天线密如林,坐在炕头观五洲”的景象;昔日的狗皮“大哈”,犴皮“乌拉”已很少见,现多是款式新颖颜色各异的服装;饮食结构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习惯,越来越多元化。

  近两年来,大部分鄂伦春族村民生活富裕了,银行里都有了存款,生活越过越幸福。正像鄂伦春人说的那样,现在的生活是骑马上山,步步登高。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解放前,鄂伦春族几乎全是文盲。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青少年普及到初中水平,都能享受到助学金待遇。50年来,各类学校共培养鄂伦春族大中专毕业生109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更加活跃。50年来,鄂伦春族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乡里建有文化站、广播站,鄂伦春族人民坐在密林深处的家里就能收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鄂伦春族人民喜爱歌舞,组织业余文艺队,逢年过节自编自演,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除此之外,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经常举行篮球、乒乓球、棋类、赛马、射击等友谊竞赛。

  解放前,鄂伦春人身居荒山野岭,患病无医,恶性疾病常常在贫苦猎民中传染成灾,人口逐年下降,定居50年来,卫生医疗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乡里建有卫生院,群众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并已开始享受免费医疗,健康水平有了大大提高。危害鄂族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结核病发病率由1953年的2.5%下降到现在的0.59%。鄂族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

  鄂伦春族定居50年来的巨变,是见证党的民族政策伟大正确、贯彻落实的50年,也是鄂伦春族人民跟党建设社会主义的50年。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鄂伦春民族将继续和着“兴安岭上飞彩霞,鄂家盛开幸福花,一步跨越几千年,金色翅膀党给插”的乐曲,以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继续建设美好的家园,拥抱明天。(2003.08.19)

作者:何丽芳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董佳惠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