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7月18日电 盛夏时节、麦浪翻滚,豆花盛开。一个个荷锄的农民、一队队欢唱的铁牛又奔向了希望的田野。夏锄间歇,聚集在麦田豆地里说丰年的农民,盘点着去年的好收成,依然收拢不住笑容;展望着前方的致富路,心里都高唱着一曲希望之歌。
惠农政策带动农业发展
党的惠农政策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田野乡村,激荡起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巨大热情。全市各地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5年,全市共投入农业生产资金19亿元,比上年增长5.5%。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国家、省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我市以此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去年一年共争取到产粮大县奖励、外向型农业、扶贫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等项目资金9548万元;落实省批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争取到资金3194万元。农业项目资金投放力度的加大,掀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2005年全市共投入农机更新资金8288.94万元,更新机具4747台套;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80万元,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石方119万立方米……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为种植业夺取丰收提供了保障。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70.8万吨,比上年增长15.9%。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共下发粮食直补资金14242.56万元,比上年增长20.8%;落实良种补贴面积120万亩,比上年增加11%,补贴资金达1280万元;发放国家新增加的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综合补贴9476.59万元。补贴增加了,农民的干劲更足了。
“三项突破”奠定增产基础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亮点频闪。在这些亮点中,科技建设新突破、场县共建新突破、农机合作社建设新突破犹如三架马车,共同拉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撬动农业效益不断攀升的新支点。 为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近两年来我市加大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力度。2005年全市建成省级农业标志性示范工程2个、县市级示范区40个,项目核心区面积2万亩。累计推广种植业10项先进实用技术2646.7万亩。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种植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良种率已达95%以上,种子包衣率达到85%以上。全市十项农业增产技术推广面比2005年增加10%以上。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去年市域内有40个农场与42个乡镇的142个村开展了跨区作业,面积达242万亩,比上年增长39%,为农民节约机耕费1550万元。嫩江县有45个村通过整村推进的方式,采用农垦先进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实施土地规模经营,从而使粮食增产15%,亩成本下降5%,亩收入增加16%。 近一个时期,我市在农机合作社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2005年全市新建农机合作社9个,投资1190万元。在整地、播种和收获环节应用了大型农机的地块,大豆单产平均提高25公斤,平均每亩降低成本26元。今年年初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农机合作社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农机合作社建设三年规划。截至目前,已组建52个农机合作社,购置各类农业机械839台套。
各业并举助推农民增收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我市大力发展畜牧经济、外向型经济、劳务经济、林产经济,在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畜牧业以发展“两牛一羊”为中心,不断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630元,同比增长8.6%。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牧业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牧业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12%。 依托地缘优势,我市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2005年全市对俄农业境外开发面积达到了10万亩,是上年的3.3倍,对俄输出劳务人员1944人。2006年境外开发面积增加到50万亩,其中蔬菜种植的面积3000多亩,建设温室27栋,大棚215栋,输出劳务人员2000多人。 近两年来,我市的劳务经济迅速崛起,全市与13个省市的90多家用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设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64个。2005年创劳务收入3.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同比增长11.6%,创劳务收入5.2亿元。全市各地大力发展林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地栽木耳发展到了213万袋、猴头蘑菇类23万袋;新植北五味子苗木100万株。 田野里、牧场上、林冠下,小村庄、大城市、国门外,到处都蕴含着农民增收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