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5月23日电逊克农民,历史上过着以地为本、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撑”不着,也“发”不了。
如今,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农民走了出去,伴随着打工潮走进了都市,经闯荡,钱揣回家,生活从此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一些人的带路,更多“老守田园”的农民坐不住了,县、乡领导因势利导积极发动,引导并鼓励农民往外走、挣钱去。
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制订方案、查寻信息、加大培训力度……书记、县长亲自牵线搭桥,县、乡领导利用各种渠道与省内外用工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一时间,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单可劲宣传。哈尔滨、北京、天津、东莞等地的招工信息不断传送过来,主管部门及时提供给各乡镇政府定向组织输送。
县里一面鼓动农民进城挣钱,一面加大对俄开发力度,激励农民赴俄罗斯,到境外发“洋”财、挣“外块”。先后与俄赖奇欣斯克、扎维京斯克、米哈伊洛夫等市、区签订了友好市县协议。
干岔子乡三十出头的刘成刚,去年凭着一手车床钳工的绝技走进了县城,在大热公司找到一份称心的活,月工资700元。他又给妻子在一家饭店找到一份工作。为了在县城安心挣钱,刘成刚把家中的两公顷多地包租给村里的种地大户,不但能拿到一笔承包费,还领到粮食补贴,一家三口每月在城里挣一千三四百元。
农民挣到了土地之外的钱,数钱的感觉真是不错。于是,许多像刘成刚这样的农民纷纷来到县城、省城,还有不少人远奔深圳、海南等地,有的“一杆子”干到了莫斯科和韩国的一些城市。农民进城来,促进了城市建设,又鼓起了打工哥、打工妹自己的钱包。
“胆大才能包天,近水才可得月”。逊克拥有边境地缘优势,那些胆大的农民便迫不及待跨出国门“淘金”。
十年前,边疆镇土生土长的高强凭着灵活的头脑,一鼓作气独闯俄罗斯。开始先卖杂货,历尽艰辛,苦尽甘来。2002年3月,他向莫斯科申办的“波亚尔科沃养殖公司”,被俄方正式批准。现在,高强在俄罗斯创办的公司已初具规模,他也成为农民朋友在异国他乡的“老板”,现拥有固定资产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2005年又有24人赴俄,在他的公司里从事农业开发。仅一个生产季节,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是县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四倍多。
外面那精彩的世界吸引着逊克县的农民,“走出去”的农民搂回了“金元宝”。一股农民走出去闯世界的春风正悄然吹遍逊克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