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北安市赵光镇季节性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铺路架桥
http://heihe.dbw.cn   2005-07-06 15:06:00
  东北网黑河7月6日电 北安市赵光镇从1992年便将打工经济列入了农民增收致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到目前,全镇已输出劳动力1800人,占全镇劳力总数的35.3%。劳务输出和季节性劳务输出可实现收入1100万元,占全镇种植业收入的20%。
 
  赵光镇北乐村共630户人家,有2608口人,全村劳务输出人数为455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6%,全村劳务输出和季节性劳务输出收入为457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33%,全村仅劳务输出一项收入,人均就达1710元。目前,赵光镇劳务输出人员已流转土地面积3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20%。打工者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种田能手经营后,通过务农种地与外出打工进行对比算账,使广大农民真正体会到“走一户、富两家”、“走一群、富一屯”和“走一帮、富一方”的巨大效益。
 
  这个镇的劳动力转移虽然起步较早,但80%农民工仍然处于自发性转移或自然流动状态。针对农民工就业和择业能力差的问题,镇党委在畅通信息渠道上为全镇劳动力转移搭建了信息平台。去年10月,镇里组织了30名农民工,到天津静海西山家具厂从事藤椅扶手编织工作,  每人每天能赚到30至40元。为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劳动力的择业竞争力,镇里还组织全镇70名初、高中毕业女学生,到北安市技术学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缝纫、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
 
  一向重生产、轻流通的北方农民,对“掮客”这类旧时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大都心怀成见,每每谈起,总是一言以蔽之:“还不是投机倒把的。”而如今,手拿大哥大,边走边说话,南边谈牛行,北边侃粮价,这是老百姓近年来给农民经纪人编的顺口溜。
 
  由于受多年来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影响,许多农民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及时而把握的销售服务。尽量拓宽销售渠道,村民们表现了一种近乎超常的渴求。北安市赵光镇党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使一个个小商贩、一个个经纪人、一个个中介组织在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中,应运而生。政府主动调整利益角色,做起了为群众服务的“致富信息员、科技指导员、产品销售员和生产服务员的‘差使”’,通过构建粮食贩运、牲畜贩运、马铃薯贩运和鲜菜贩运的大通道,为农民增设销售窗口,搭建销售信息平台。全镇现有小商贩1600人,流通经纪人480人,各类专业中介组织8个。
 
辟建共抗风浪的农协会
 
  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偏低。随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挡住的许许多多的农民向“钱”看的眼睛,如果农民只靠单打独斗去弱化市场风险,这在弱势群体中确实是一种没“门”的事儿。针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小而全的局面,赵光镇通过组建“药材、奶牛、养狐等一系列”农民专业生产技术协会的方法,在全镇辟建22个农民协会,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817人。协会组织形式以松散形与紧密相结合,以协会章程为管理机制。
 
  农民协会是农民集体闯市场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原则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北大荒药材协会会员北乐村农民王玉成,近年来靠种植药材平贝发家,每年他起收的鲜平贝可实现收入都在40—50万元。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北乐村有100多户种植平贝达 1200亩,全村平贝的净资产已达到1200万元。目前,全村平贝协会会员已发展到400人。北河村奶牛生产协会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奶牛生产,农户如发展奶牛资金不足,会员便无偿借资金帮助无奶牛户发展奶牛生产。
 
  农民进入协会后使农民有了进入市场的载体,捆在一起的农民能按照市场规律的变化组织生产与销售,如果把协会加农户的模式称为连环式,那么,这种连环计便将农民的千帆百舸连成铁板一块,从而使结成雁阵的农民协会会员共抗市场风浪。
来源: 东北网黑河日报     作者:     编辑: 温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