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5月20日电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创收,是增加农民收入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工作难找,却是农民工外出打工面临的现实问题原因在于农民工大多没有一技之长。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及其就业、择业能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尤为重要。
确定培训基地
为确保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的意见》的要求,全市共认定了25家具有大批优秀师资、先进教学设备及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单位。其中一些基地还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实习场所。市职教中心培训基地可以让餐饮学员一展所学,农技高中可以让电工电焊学员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这些基地使农民工在学习的同时,拥有了锻炼的机会,为培训后走上正式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需求,五大连池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对15000名农村劳动力开展了旅游、保安、家政等15个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嫩江县共举办了建筑、制造、家政、餐饮等多期培训班,培训5888人;爱辉区开办了以服装裁剪、瓦工、家政等为主的8个工种的培训,共培训农民工3500人。
培训结束后,各培训基地还对学员在校学习时间、学习状况、就业愿望、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为每一位培训后的农民建立了培训档案及台账,实现了培训管理规范化。
创新培训方式
如何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劳务向“技能型”劳务转移﹖
各培训基地深入乡镇、村屯,广泛听取农民意愿,根据农民工意向开展培训,并与用工单位联系,搞“订单”培训。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先后与大连、北京等地签订了“订单”,实施“订单”培训;逊克县根据赴俄劳务人员意愿,开办俄语、外事、外贸等知识培训班,为我市向国外进行劳务输出奠定基础。
走多种形式之路,依托社会力量办学。北安市人大代表、全国再就业标兵夏亚珍开办了北安市首家保健按摩学校,现已有五批学员近150人学成就业,走上工作岗位。
利用外部力量,充实自我。北安市向绥化林业技工学校一次送去农民工30人,学习先进的数控机床专业技术。学员在学习期间就与烟台、青岛两家企业签订了用工协定。
内引外联,拓宽渠道。嫩江县先后参加了多期各地的劳务对接会,并与对接单位签订书面用工协议,输出劳务人员41200人;加强了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的建设,与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定期通报用工信息。五大连池市为把劳务输出工作落到实处,召开了用工信息发布会和用工单位洽谈会,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平台。
尝到培训甜头
去年,五大连池市、北安市、嫩江县承担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其它三个县(市)区和市直三家单位承担省百万农民培训项目。截止到年底,我市共培训农民工64762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20余期,开展了餐饮服务、保安、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等20多个专业的培训,下发培训补贴资金162万元,并且达到85%的转移就业率。
经过培训后的农民一技在手,工作好找了。北安市70多名青年农民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服装裁剪技能培训,其中90%被大连新硕、天丽两家服装厂录用。
嫩江县培训结业的383名农民工被输送到大连、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分别走上了技术岗位。
五市新发乡乡干部率人进入北京星级家政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服务技能、理念,9名姑娘全部上岗。兴隆乡的石荣芹参加培训,学有所成,开了一个服装店,自产自销一条龙,年创产值160万元。
进城务工农民笑了:拥有技术,进城后不愁没工作了,不愁薪水少了;用工单位乐了:拥有技术的农民工不用岗前培训,受聘后马上就可以进入角色,单位既节省了岗前培训资金,又达产达效。
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外出务工农民和用工单位都尝到了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