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3月31日电 逊克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多少年来农民以地为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机械化和先进农业科技普及,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的富余劳力。中央和省市一系列转移富余劳力的政策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来,县领导们认真思索着这一新课题,一个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县城乡拉开。
而困扰着眼前的却是这样的难题:生活较富裕,谁都不想丢弃土地去外面闯。不想走、不敢走、何处走,“去打工,岂不是丢下西瓜拣芝麻?”农民们顾虑重重。县里决策已定,要转变“真难走、不能走、如何走”的思想观念、“走出去,前面是个天”。
立足脚下往“山”上走
美丽的小兴安岭群山起伏,林木相间,纯绿色的山野菜、食用菌漫山遍野,地道的北药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境内河流、沟渠纵横交错,湿地、草原、荒坡繁星密布。富集的小兴安把美丽富饶的逊克紧紧揽在怀中。
一部分人把劳力转移的目光投向“山”上,他们既不丢掉土地,还可赚回“外块”,全县仅畜牧养殖3年时间转移劳力2500多人,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农的格局。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养殖户们一手握锄杆,一手执牧鞭,漫山遍野都是牛和羊。有的户干脆把耕地承租给他人,一心扑在养殖业上而收入颇丰。以绒山羊为例,全县普绒山羊已由3年前的1万只一跃发展到近10万只,产羊绒累计21吨,产值达588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52万元。祖祖辈辈以地为生的农民亲口尝到了耕地之外收入的那份甘甜。
从春暖花开到树叶枯黄,偌大的山上人来人往。蕨菜、金针、老山芹等几十种山野菜被采回加工、出售。夏天小雨一下,元蘑、香菇、猴头、黑木耳可着劲儿地往上蹿,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走进大都市,有的远渡重洋摆上“老外”的餐桌。野生黄芪、生麻、苍术、穿地龙等药材在全国最大药材批发市场河北安国尽出风头,农民每年都从山上搂回上百万元的收入。
背起行囊返“故里”
面对精彩的外面世界,新一代的农民已不再满足“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凭着新的知识、新的思维离开父母,融入到打工的浪潮中。
当年爷爷闯东北,今朝孙儿返故里。30多岁的人都知道,当年自己的父辈纷纷从山东、河北等地来到这人烟稀少的北大荒。风雨沧桑,几度轮回。在党的开放政策指引下,过去以“穷”扬名的关内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先发展起来,如今他们的子孙借着亲缘关系返回关里打工挣钱。县里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利用各种渠道为打工者开拓市场,并抓住当年北京、上海知青这层关系继续扩大用工范围。过去每到年关邮局汇款的人排着队,一张张汇款单汇向关里老家,而今这样的场面少见了,随之而来的却是从关里寄回的钱,虽数量不是太大,但足以说明人们的理念在悄悄发生变化。去年,县有关部门还向北京海淀区、哈市邮政部门选送保安、报刊投递人员200多人。外出打工越来越受到农民的关注,他们已不再担心,纷纷奔赴南方大都市,实现着他们闯天下的梦想。
跨出国门发“外”财
前些年,要说起出国对于身处边境线的逊克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眼下却真格地变成了现实。逊克与俄罗斯一江之隔,县里盯上了俄方土地资源,又一个输出劳务的绿色通道被打开了。
“说走咱就走,走出国门全都有”。县里借助“中俄贸易伙伴”的东风,先后与俄赖奇欣斯克、扎维京斯克、什马诺夫斯克等地区正式建起农业开发合作关系,在俄罗斯建起占地4500亩的中俄友谊农业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去年的哈洽会上,又与俄米哈伊洛夫区签订了15万亩土地开发协议。出国种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了俄方经济,两全其美。
发达的口岸优势,便利的水上交通,俄罗斯肥沃的土地资源,广阔的俄罗斯经贸市场成了逊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今年赴俄劳务人员达到550人,人均收入可达到1.5万元。
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农民走出家门发外财,已成为逊克县富农强县的新举措,广大农户因地制宜,因村而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守着土地搂山钱、离开田园赴南方、走出国门捞“洋”钱、洒下勤劳汗水,换回金色的收获。他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