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把心掏给百姓——记北安市城郊乡党委书记王志强
http://heihe.dbw.cn   2005-03-17 10:40:48
东北网黑河3月17日电
 
编者的话:

  3月10日至15日,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各县(市)和市区做了巡回报告。报告团所到之处,社会反响强烈。6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市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进取、甘于奉献的良好风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

  新形势下的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我们以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勤奋敬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努力开创黑河社会经济发展新局面。

  本报从今日起陆续刊发这6名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更加深入地学习先进、敬业奉献。
 
  “任乡党委书记几年来,我感受到一种责任,一种爱民、为民、富民、安民的责任。”北安市城郊乡党委书记王志强在这种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把心掏给百姓,带领全乡人民艰苦创业,走富路、奔小康,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连续两次荣获北安市“十佳公仆”光荣称号,荣膺黑河市第三届“十佳公仆”。

农民富裕 是他最大的安慰

  1997年,王志强调任北安市城郊乡党委书记。刚上任那阵子,他一直睡不好觉,坐不住办公室,如何解决全乡干部散、农民穷、发展慢的问题,时时在他脑中萦绕。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思路,引导靠干部。上任伊始,他带头走遍了全乡37个自然屯,“从市场需要的、价格看好的、农民会干的事”入手,提出了“农业转产上畜牧、农民转移出劳务、干部转变抓服务”的全新工作思路。

  城郊乡曙光屯是菜田屯,多年来种菜菜不行、种粮粮不收。1999年,王志强了解到农民张万山有养奶牛的热情,便鼓励他和亲朋好友一起搞奶牛养殖,这一下抓住了农民的心。随后他又走东家、转西家,说服动员,联系牛源,解决贷款,给村民送去动力和信心,最终使这个屯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奶牛养殖专业屯,现已存栏奶牛550余头,年销售牛奶收入达120多万元。

  为了使全乡百姓尽快走上富裕路,王志强倡导在全乡开展了“走两户、访百家”活动。一是走访富裕户,总结致富经验;二是走访贫困户,挖穷根,送脱贫致富良方。在他的细致工作下,全乡167名乡土人才全部成了抓科技示范、销售服务、劳务输出的典型。建民村孙臣熟悉劳务市场情况,主动在市郊两个砖厂联系活计,使全村200多人从事季节性打工,每人年出劳务增收4000多元。赵翠玲组建大棚蔬菜协会,带头试验示范,使向阳屯成为全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每年都向俄罗斯出口西红柿300多吨,增加了农民收入。长青村贩牛能人曹建国,一个人负责全乡奶、黄牛的购进和售出,解决了养殖业买难、卖难问题。才彬组建了党群致富联合体,带头搞联片种植,实行“六统一”管理,去年使王双军、李瑞亭等三户贫困户当年脱贫,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走两户、访百家”,使王志强成了全乡百姓致富路上的主心骨、带头人。群众都说:“是王书记把我们引向了致富路!”

为民谋利 是他最高的追求

  城郊乡永青村50年来一直使用毗邻企业的转供电,线路老化,线损严重,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改造线路。然而,改造线路需60多万元资金,户均负担1800元,农民们难以承受。为解决此事,王志强多次求助北安供电局。当他第8次到供电局时,诚意感动了供电局的领导。供电局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紧急筹措60万元资金,改造此线路,农民每户只交了138元费用。2001年4月30日上午,改造工程竣工,线路合闸通电,老百姓自发地给乡党委送来了写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锦旗。

  “作为人民的公仆,我的人生应该承载更加厚重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这是王志强任乡党委书记多年来始终坚持的最高追求。

  王志强向全乡党员干部明确提出:工作围着百姓干、实事围着难题办、发展围着效益转,以情感人、以情服务为内容的“三围两情”工作法,在全乡辟建“三个代表”责任区。建民村党员宫长富多年来积累了一整套种植棚室蔬菜的成功经验,在开展“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中,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建了科技示范工作区,自费到外地寻求和学习实用先进技术,购买良种和特效农药,率先使用滴灌搞示范,优化了西红柿品质,他种植的西红柿成了市场抢手货。他在自己的工作区内推广经验,带动了全村棚室蔬菜的发展,使人均仅占有1.8亩耕地的建民村园艺屯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在王志强的积极努力下,现在全乡已建成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346个,占党员总数的87%。

  在“走两户、访百家”过程中,王志强发现:由于过去的行政命令和部分干部的“冷、横、冲、硬”,使群众对干部有误解,干群之间的感情疏远了。于是,他在全乡干部大会上提出:“党的工作就是人心换人心,我们要用真情唤回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去年夏天,新华村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找到王志强,原来大娘的儿子去世了,儿媳妇又病得厉害。王志强马上随老大娘到了她家,用车把病人送到医院,自己又回家拿了1000元钱送去。经过及时的治疗,老人儿媳的病治好了。老人逢人就说共产党好。

  2000年7月,庆丰、自强两村各有一名学生考入吉林重点大学,但交不起学费。王志强知道后便发动全乡干部为他们捐款8400元,他爱人听说后,又拿出200元买了车票、水果和饮料为他们送行,圆了两个孩子大学梦。到校后他们来信说:“我们将以百倍的努力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父老。”

悉心服务 是他最真的承诺

  “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几年来王志强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你是面镜子,群众心里有杆秤”,是他对自己时时的提醒。他常对周围的同志讲,面对千家万户的群众,我们就是党的形象。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为了减少村里的负担,他在城郊乡的9年里,下村工作,没在村里吃过一顿饭,有时回不来就吃自带的方便面。几年来他不知多少次拒收和退还礼品。机构改革时,许多干部托关系找他,有的送钱送物,都被婉言拒绝。王志强的弟弟是某砖厂的负责人,听说城郊乡要盖办公楼,便找到王志强。王志强说:“我是乡党委书记,不是咱家的书记。谁的砖我都可以用,但就是不能用你的砖。我不能因为让你多挣几个钱,就毁了乡党委的名声。”

  去年,王志强做扁桃体手术住院,胜利村一农民为了讨要原胜利乡所欠的1.5万元工程款,找到了医院。他一进病房就拿出一沓钱放在床头,王志强说:“我感谢你来看我,钱我不能收,请放心,乡里一定想办法给你解决。”上班以后,他和班子成员东挪西凑还清了那个村民的陈欠。

  在包扶贫困户工作中,王志强与工农村张洪玉家结成包扶对子。了解到张洪玉爱人有血液病,家徒四壁的情况后,王志强马上拿出1000元钱,安排他家的生活。而后又多方联系,用街里拆迁的旧砖帮助他家盖起三间房,鼓励他养起了肉狗,使他家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他的带动下,全乡的扶贫送温暖工作扎实推进,群众都说:“这些干部才是为我们办实事的好干部。”

  在北安市城郊乡,乡村干部都说王志强是身边的一盏灯,照亮了前进的路程。去年在灾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城郊乡首次实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的目标。近几年,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相继到城郊乡进行采访报道,北安市委相继在全市推广这个乡的“三个代表责任区”和“三围两情”等工作经验。多家省级报刊报道了城郊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黑龙江《党的生活》2002年第9期以《掏给农民一颗心》为题,进行了长篇的报道。

  有人问王志强:“你整天这么干,图个啥?”他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是图一个党委书记的好名声,只是图实践好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把心掏给百姓。
来源: 东北网-黑河日报     作者:     编辑: 温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