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月31日电从黑河到莫斯科,从农场知青到文化学博士,无论她身处何地、身居何职,她都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数年如一日,为中俄文化交流辛勤地耕耘着……
她就是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文化学博士生董茉莉。
1974年,董茉莉从黑河一中毕业后,到广阔天地炼红心。在尾山农场,她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很快与农工融为一体。劳动之余,她在灯下苦读。好友劝她,一辈子修理地球,看书有何用?她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两年后,董茉莉保送上大学的希望落空,翌年参加高考,又以几分之差落榜。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使她气馁。
1977年,她如愿以偿,考入河北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
4年苦读,她成绩优异,毕业留校任教,当年,应届毕业生留校任教仅此一人。
留校后,她结识焦东建,两人相知相恋,不久,焦东建以117分的高分考入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深造。紧接着,董茉莉赴俄留学。
莫斯科,被人誉为艺术之都,它文化氛围浓郁,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众多,每年举办的艺术节长达8个月,其间,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荟萃,佳作纷呈。董茉莉夫妇徜徉在艺术王国,留连忘返。
普京曾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学习之余,董茉莉夫妇尽之所能,将俄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精品介绍给同胞。
他们精通俄语,谙熟艺术,因而,他们的译作能够充分表达俄艺术家的心声。
俄艺术家大都深居简出,视艺术为生命。有人以重金相求,均未能如愿,何况他们是一对穷学生。为取到“真经”,他们不惜“程门立雪”,有次,在俄一著名画家门前等了三四个小时,对方终于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为他们义务讲解,让他们无偿拍照,允许他们自由出入他的画室。
为了出版当代俄画家画册,他拜访了上百名画家,从上万幅作品中挑选出适于中国国情的艺术精品。
他们的学业是繁重的,常忙到天黑,从傍晚到午夜,他们开始翻译俄艺术家作品,有时为一个准确的术语,他们要查几本辞典。有时忙到下半夜两点。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们先后翻译了俄钢琴学派奠基人《涅高兹谈忆录》、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传》、20世纪初文学活动家、画家《伽吉列夫传》等13部作品。
北京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予以出版。
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周广先看了他们的译作《国际音乐盛会》后,欣然为之作序。他称之:读书对音乐家有一定的启迪。
2003年夏,长沙闹市,出现一幅巨型广告牌,当代俄国画家作品展隆重开幕。
开幕当天,盛况空前,湖南省副省长、俄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为之剪彩,2000多人参加开幕式,一连多日,展览大厅人流不断。
千位当代俄画家拜谒了沈从文的故居,他们当场挥毫泼墨,即兴作画。
湖南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这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是董茉莉夫妇发起的。
近年来,他们先后多次邀请俄著名画家到中国深圳等地讲学……他们翻译的《中国寓言故事》一书成为莫斯科汉语学院的教材。
当年,同时赴俄的留学生,有人下海经商,已成了百万富翁,而他们依旧清贫。
对董茉莉夫妇而言,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