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1月29日电刘岩锁,正值他14岁的时候,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坐进了逊克县第三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此时此刻,是他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喜悦。
就在小岩锁五岁刚刚懂事的时候,本来理智不够健全的爸爸进山里干活,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尽管村里的人拉山一连找了几天,没一点蛛丝马迹。后来他的妈妈因受到严重刺激突然精神失常,失去了常人的理智。从此,小岩锁整天跟在妈妈的身后大街小巷里头转悠。小岩锁6岁那年,有个刘氏家族远方姑姑好心地把娘俩收留了下来。后来,他的妈妈精神病加重了,在一次出走之后至今杳无音信,每当人们提起那个“疯子”,都说她死了。
小岩锁的姑姑刘佩云今年62岁,大她3岁的老伴刚刚去世不久。无疑,小岩锁的全部生活落在年迈而又一贫如洗的姑姑身上。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六七岁的小岩锁就显得比同龄的孩子伶俐而且懂事早。姑姑家住在奇克镇城东的大堤外,孤单单的三四户人家,住着比危房还危房的矮小土屋。一家人只靠门前的一块庭院种植蔬菜维持生活,非常懂事的小岩锁每天早晨起大早帮姑姑伺弄园子,摘下菜推车到城里去卖。年复一年,小岩锁就这样与姑姑一起,紧紧巴巴地度着令人难以承受的日子。
一次,街道的领导普查户口来到了这个角落,对大坝根外居住的几户人家走访。有邻居告诉她:刘嫂,街道来干部了,能不能把小岩锁上学的事跟街长唠唠!也许……刘老太太从不爱给别人添麻烦,更不好意思提困难。但总不能因家贫上不起学叫孩子当一辈子文盲呀!她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找到了这位街长武桂华,把孩子上不起学的实际情况说了一遍。街长听了,认真地记在了本子上。
事后,武桂华如实地向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关工委)领导作了汇报。今年春节过后,县关工委通过实地调查,很快与县教委取得了联系。按着县委对少年儿童入学“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共同研究叫生活在这个角落里的小岩锁走进学校。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县第三小学接纳了这个14岁的新生,坐进了一年级的课堂里。在学校,小岩锁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特殊照顾。从年初入学到现在,他已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流利地书写自己的名字。
去年,县关工委从社会离退休干部中为每所学校选择2名校外辅导员,安排原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李璐主抓第三小学的校外辅导,从此她主动承担对小岩锁业余辅导的任务。由于小岩锁的家离城较远,就经常叫儿子骑摩托车来回接送,经过努力,她和学校老师都希望小岩锁早日跳级到二年级、三年级。
后来,县关工委主任于成智、副主任李秀华亲自与社区各级有关部门协调,得到了民政局领导的同情与支持,为他一家办理了城镇低保,关工委从教育基金中负责每年300元的学习费用,学校为他减免了书本费。
如今,小岩锁和他的姑姑,在社会各方面的关照下,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学习,生活上也有了保障。虽然日子过的还不那么宽裕,但使这一老一小的娘儿俩真正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