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1月15日电在祖国边陲北安,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通、无私奉献的集体——北安市消防大队。十几年来,他们用一片丹心谱写着一曲曲爱岗爱民的奉献之歌。
北安市消防大队现有的31名官兵,来自祖国各地,可他们都把北安这个第二故乡当做自己的家,更是把这里的人民当做衣食父母。工作中,他们英勇善战,为民除险;生活中,他们更是以拳拳之心诠释着子弟兵的“孝子”爱民深情。
家住北安市和平区33委的谭相国,10多年前从受惊的马车上摔下后,留下了脑出血后遗症,半个身子不听使唤。1995年,老伴从集体厂下岗回家,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念小学,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仅靠政府救济来维系,连药都买不起,更甭说治病了,老两口整天以泪洗面。
北安市消防大队闻知此事后,大队领导在全队的动员会上说:群众有危险,我们救。群众有困难怎么办?战士们齐声回答:我们帮。就这样,全队官兵同谭家自愿结成了对子,义务担负起照顾谭家的重任。官兵们经常到谭家“做客”,帮助他们维修房屋,送粮送煤,干些家务。看到谭家没柴烧,官兵们就到野外打回柴草,晒干后再送到他家。老人家换下来的衣裤,战士们争抢着去洗。这些年,谭家扒炕、抹墙的活儿,官兵们全包了。
去年夏末秋初的一个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使谭家屋子水深将近一米,全家人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万分焦急的关头,消防大队中队长桑旭东带着战士来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排水救灾,终于使谭家恢复了正常,待官兵们帮助谭家收拾妥当回到营房,夜已经很深了。
每逢年节,大队领导都亲自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到谭家看望,嘘寒问暖。大队领导班子还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献规定,每人每月拿出20元,作为谭老汉及一家人的购药开销。看到谭家缺少什么,战士们也学领导那样,纷纷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为谭家购买生活用品送到家中。
在消防官兵的精心照料下,谭老汉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心情也一天比一天豁朗。现如今,老汉精神矍铄,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了。他逢人便说:“这些年多亏了消防官兵,如果没有他们照顾,这个家就不像个家了,我这把老骨头也早就没了。”
10多年来,北安市消防大队干部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可照顾谭家生活的使命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着。大队教导员周更利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部队建设到什么状况,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这是我们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战斗班班长周洪鹏对我们说:这些年,我们不仅在部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还从大队领导身上学到了如何去做人做事。他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要求我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无论在学习、训练、抢险救灾,还是在访贫问苦、为群众服务上,他们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们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军人,也使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服役,我们既安心,又快乐。
|